在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纵横交错的公共管廊上,流淌着维系园区运转的“工业血液”,这些架设在空中的钢铁走廊承载着70多家企业的各类管线,既是衔接上下游物料的关键枢纽,也是园区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。

近日,大纬路与化工大道交叉口4201柱,南京化学工业园公用事业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“公用事业公司”)组织开展科技园公共管廊管线联合巡检,金陵石化、林德精密、扬子石化、扬子石化-巴斯夫等企业参加。园区今年的公共管廊管线联合巡检已达20次,这组数字的背后,是一场贯穿全年的“生命线”守护战。
制度先行,让巡检有章可循
化工园区管廊管线涉及产权单位多、介质危险程度高,各单位巡检标准不统一,管线安全管理一直是行业难点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公用事业公司参与制定了《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公共管廊管线巡检细则(试行)》,从巡检频次、检查内容到问题处置均作出明确规定,为联合巡检提供了“操作手册”。
在每次联合巡检前动员会上,作为管廊管理单位的公用事业公司都会先通报安全生产形势,强化各单位责任意识。参与巡检的管廊管理单位人员手持巡检清单,上面清晰标注着管廊本体结构、管线防腐层、附属报警装置等18项必查内容。这种“清单化巡检”模式,正是对应急管理部“深化治本攻坚、完善隐患排查机制”要求的具体落实。

协同共治,打破壁垒凝聚合力
管廊安全没有“旁观者”,必须攥指成拳。联合巡检队伍中,既有管廊产权单位的安全专家,也有管廊使用单位的安全人员,还有相关企业的负责人。这种多方参与、专业互补、信息互通的巡检模式,让分散的力量有效整合,最终形成上下联动、左右协同的强大工作合力。
在联合巡检中,巡检小组发现某企业管线支撑臂存在轻微松动,当即将隐患上传至公用事业公司智慧管廊平台,同步推送给产权单位。产权单位即刻安排人员现场核查,严格按规范流程在系统内完成整改闭环。今年前10个月,通过联合巡检发现的隐患均已整改到位,整改率达100%。这种 “发现即交办、交办即整改、整改必闭环” 的“对标找差抓整改”的做法,不仅构建起高效顺畅的隐患治理体系,更是落实 “压实企业主体责任” 要求的生动实践,充分彰显了多方协同筑牢管廊安全防线的坚定决心与扎实成效。

常态长效,全年二十四次的坚守与担当
联合巡检现场,“巡检管廊,就像中医看病一样,讲究‘望闻问切’。”公用事业有限公司管廊班的巡检员方冰骏边走边介绍,“望”就是看管廊锈蚀情况,是否有物料或者气体漏出,有些物料比如天然气、醋酸、甲醇等是有气味的,一旦有泄漏可以闻到味道,锁定范围。“问”就是在现场打电话联系,确认管廊输送的是什么物料,属于园区还是企业。“切”就是找到根源,用随身携带的测爆仪测出具体位置,及时反馈园区或企业,确保第一时间进行维修。
公用事业公司总经理龙剑锋表示,每年24次联合巡检只是“底线动作”,背后是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担当,公司将继续通过高频次巡检持续拧紧责任链条。
二十四次联合巡检,不仅用踏实的脚步丈量出安全责任的深度,更通过多方协同的努力,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,以不懈坚守与紧密协作,凝聚起管廊安全治理的强大合力。
- 上一篇 >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新材料产业中试基地项目实况
- 下一篇 >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新材料产业中试基地项目如期封顶
